河北工程大学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在学院党委领导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支部建设,积极开展支部“党建示范创建质量创优”工作,把支部建设与育人工程进行有机结合,与学院各项工作相融合,与农科学院的专业特点相结合,积极开展“党建+”创新研究,促进学院发展,初步形成了“党建+”融合式育人工作机制,强化了支部“育人”的职能。
一、工作背景
河北工程大学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作为涉农学院,学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立足农科院系的特点,着力培养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在院党委的指导下,2019年12月,学院学生党支部申报的教育部第二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工作获得审批立项,2022年6月,该培建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党支部坚持培育为基、重在建设,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质量攻坚为动力,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取得实效为落脚点,坚持面向三农,坚持育人导向,更新观念,创新高校师生党员活动思想教育方式,使理论学习制度化、学习内容专题化、实践教育基地化、党建活动品牌化、党建研究项目化、组织发展流程化,持续推进党支部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理论社团”打造育人新平台
探索大学生理论社团和党支部共建模式,把学院“三农研习社”理论社团打造为高校基层党组织育人新平台。学院结合学院特色于2017成立了新时代“三农”思想研习社,简称“三农研习社”。大学生理论社团和党支部共建工作内容和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党的政治建设方面,坚守党的政治立场,引导“三农研习社”和支部的各项工作活动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政治能力、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有体现。二是思想建设方面,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有力地引导和加强“三农研习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引导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三是以“三农研习社”的建设为载体,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党支部的活动和建设工作中。支部和“新时代三农思想研习社”共建,形成的“一堂一会一坛一课”(“道德讲堂”“芒种读书会”“耕耘论坛”“党课”)构成了支部思政工作的“多个着力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理论认知,培养爱农意识和道德情操,加强了党员党性修养。2020年10月,党支部申报的《高校党组织“党建+理论社团”育人新机制实践研究》荣获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会课题二等奖。
(二)“党建+科技小院”,打造育人新基地
支部以科技小院建设为契机,开展与教师党支部共建活动,推荐毕业年级的党员积极分子参加科技小院骨干队伍,把科技小院打造为实践育人的新基地。
学校立足冀中南地区,联合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涉农龙头企业等,围绕鸡泽辣椒、肥乡蔬菜、魏县梨、馆陶黄瓜、涉县红花等地方特色产业,先后建设科技小院11个,其中入选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支持建设名单7个,邯郸市科技小院1个,师生共同组成的工作组常驻科技小院,为支部开展协同育人提供了支撑平台。教师党支部推荐的科技骨干教师为各科技小院的领队,每个科技小院每学期至少有学生支部推荐的2名学生常驻,根据需要领队老师还会不定期把其他学生带进科技小院实习和开展试验。很好地推动了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社会需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让学生走进中国乡土深处,实事求是,紧密联系群众,与农业企业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把毕业论文和科技创新项目写作大地上,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打造了良好的实践育人基地。
(三)“党建+文化”增强育人效果
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作为涉农学院,在多年育人实践中积淀出蕴含着的爱国奉献、尊重规律、精耕细作、艰苦奋斗精神的“耕读文化”。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育人理念,适应“大国三农”需要,传承服务社会的院系传统,担当新时代农林教育的育人使命,学生支部通过营造环境育人的文化氛围、加强培根铸魂的思政文化教育、躬耕笃行的实践文化、真情感染的艺术文化,开拓耕耘文化育人路径,有力促进学院发展和育人工作,增强了育人效果,初步形成了“党建+”融合式育人工作机制。
以“党建文化园”影响人。充分利用学院楼的走廊墙壁和大厅空间,打造特色专业文化微环境,以良好的环境影响人。布置了“强农兴农”使命花厅、三农文化走廊、音乐艺术走廊、生态美育天井,建成了“党建文化园”。三农文化走廊阐释了“强农兴农”的具体内容;生态美育天井在以庆祝“五一”“七一”“国庆”“农民丰收节”等重大节日展出主题书画作品;音乐艺术走廊,布置了《天下乡亲》等大型墙面曲谱,体现师生员工知农爱农、家国情怀的价值追求。
以先进的思想引领人。支部梳理三农榜样体系,深入挖掘李保国精神、太行山道路、塞罕坝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教育素材,广泛开展学习、思考、实践。支部新时代“三农”研习社共建,围绕新时代“三农”问题开展定向的党建与思政研究,凸显“三农”研究的学术深度与广度,邀请专家、学者作“乡村振兴战略”报告,开展“大国三农”普及教育。
以扎实的实践锻炼人。校园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各种美丽的园林树木和花卉遍布校园,四季花开不断。支部开展了植物的普查工作和挂牌活动,在识别植物种类和制作树木花卉铭牌中开展生态美育实践。开展“走进乡土乡村助力精准扶贫”、“深入乡土乡村助力精准扶贫”、“走进乡土乡亲科学助力新农村”等暑期大学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吃苦耐劳的锻炼,增长学生才干。
以美好的艺术感染人。支部组织学生参观书画展,邀请书画家到学院举办书画笔会;组建“农博士合唱团”排练《我们的祖国歌甜花香》《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合唱作品,让大家从艺术中感受到生态之美,祖国的可爱可亲。
三、实践成效
支部党建“双创”工作,推动了支部创新发展。支部申报立项河北省高校党建课题4项、教育部新农科项目1项;完成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4项,其中《农学基层党组织建设助力精准扶贫收官研究》、《高校党组织“党建+理论社团”育人新机制实践研究》、《新农科文化育人创新研究》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支部实施的《立德树人 强农兴农——“耕耘文化”》荣获河北省2020年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三等奖;《辅导员自媒体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获校思政工作创新案例三等奖。
新冠疫情发生后,在支部号召下党员积极分子在家乡参加抗疫志愿者队伍,受到了家乡的好评,学院收到表扬信近百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曾以“样板支部的党旗飘扬在战‘疫’全征程”为题,报道过支部的工作情况。支部党员带头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刘闯闯等的《光伏温室及其节水灌溉系统》、郑雅琳等人的《美好乡村污水生态处理》分别荣获国家级二等奖、银奖,李进伟等6人创作“‘大地艺术工作室’—园林的‘锦集学社’”作品,参加“艺星杯.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荣获一等奖。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农建创新创业竞赛中《水模块主动蓄热日光温室优化设计》等4项作品获二等奖、1项作品获三等奖,在河北省“挑战杯”大赛中学院1项作品获特等奖,进入全国比赛。2020届省优秀毕业生党员王子同学的事迹曾被《共产党员》杂志报道,中国青年网以“工程学子三下乡:追寻红色足迹助力乡村振兴”报道过支部开展社会实践情况。支部书记被评为邯郸市“优秀共产党员”、校“师德标兵”和“学习强国优秀管理员”。支部荣获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支部园艺专业党小组被评为邯郸市“先进党小组”。
支部党员的示范作用,引领优良班风学风校风建设,增强了学院的育人效果,带动了学院各方面的工作,全院师生员工焕发出干事创业的勃勃生机。2019年《生态美育“四维”工程》获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一等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传承与创新》获校思想政治创新案例二等奖。2020年文化育人项目获河北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征兵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三名学生支援边疆,2人赴疆、1人赴藏。十大校园励志榜样,入选2人。“农博士合唱团”获2021年庆祝建党100周年合唱比赛一等奖。学院科技服务团队在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中享有一定声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陈敬谊老师荣获省委宣传部授予的“李保国式科教扶贫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团队被省教育厅授予河北省高校“李保国式的科技服务团队”。2020年8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专家号”栏目,报道了科技小院助力脱贫攻坚、服务百姓的先进事迹;河北新闻网、中原新闻网、长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也对我院科技小院的帮扶工作做法和成效进行了报道。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考研录取率稳定在30%以上,2021年,考研录取率43.5%,全校第一。
四、经验启示
(一)学院党委重视学生支部的培建
党委领导关心支部的工作情况,对支部的各项活动开展给予充分关注,并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建立了以党委副书记牵头、党委组织员任支部书记、党委委员任纪律委员的专职队伍,形成了以“党委顶层设计-支部牵头落实-全体党员参加建设”的工作机制。
(二)支部培建的目标任务明确
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支部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立足农科院系的特点,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着力培养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开展体验式党课教育 |
开展“走进乡土乡亲助力新农村”等大学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
文化育人:支部排练《我们的祖国歌甜花香》《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曲目 |
(河北工程大学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