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大论述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河北省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河北科技工作职业技术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党委领导下,马列教学部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工作。党支部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为重要抓手,将“牢记根本守初心、立足结对聚凝心、聚焦渠道强恒心”的“三心”作为着力点,通过创优理论学习内核、创新协同发展格局、创行理论融于实践,打通了“知行”并驱的理论实践相融合的逻辑链条,强化了“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二、主要做法
(一)牢记根本守初心,以思想伟力创优理论学习内核
马列教学部党支部始终把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放在工作的首位,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实质、实践要求作为重中之重,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思想领航。马列教学部党支部构建了“三注重三用心”理论学习体系,夯实理论根基,不断增强创新理论思想引领力和价值引导力。一是“注重学”,用心领悟理论精髓。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学习核心,以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团日活动为抓手,开展理论学习,带领广大教师党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十大报告精神、新党章等。开展校外专家引领学、骨干教师示范学、学习基地沉浸学、慕课平台线上学,多渠道立体化学习教育模式,将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同时,强化线上线下内容供给,制定专题学习重点内容安排,按时补充学习内容,并通过向全体党员教师发放学习笔记本的形式,让学习成果可视化、规范化,更好地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二是“注重讲”,用心传递思想真谛。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制定专题宣讲工作方案,组建“党的二十大精神校级宣讲团”、学生宣讲团等,遴选优秀教师参与市委“走基层”宣讲团、党史专家宣讲团。同时,支部书记祁凤华利用云端为承德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做了《踔厉奋发新时代 勇毅前行谱华章-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辅导报告,党员教师董成志被遴选为河北省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师生巡讲团成员,在省内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巡讲活动。形成了“线下宣讲+云宣讲+微宣讲”的融合发力格局,进一步推动铸魂育人工作开展。三是“注重感”,用心感受初心使命。党支部以红色教育基地为载体,先后组织思政课党员教师多次到省级、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体验学习,接受现场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党性锻炼。曾带领思政课党员教师追寻总书记在河北的足迹,到西柏坡、正定和张家口等地进行实践研修,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责任担当。曾在习近平总书记从政起步地正定和走好新时代赶考路所在地西柏坡重温入党誓词,过好政治生日,以党组织生活的“仪式感”“庄重感”强化初心使命。
(二)立足结对聚凝心,以支部联建创新协同发展格局
为对标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要求,落实《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持续提升支部党建工作全面创优、全面提升。马列教学部党支部和建筑工程系党支部以结对共建为契机,凝聚支部共建合力,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构建了“1+4”协同工作机制。制定一个常态化、长效化共建方案《马列教学部党支部与建筑工程系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实施方案》,按照“党日活动共办、优质资源共享、党员队伍共育、党建工作共抓”的四个原则创新实施各项活动。把两支部的党员凝聚在教学工作链上,落实一名思政课教师党员对接一名专业课教师党员的政策,发挥本单位党员专业优势,帮助联建支部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1+4”协同工作机制通过邀请联建支部参加本支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活动,破解了日常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新颖性不够的难题;通过定期交流分享各自党建工作的经验体会、工作亮点,在自身检视、查摆的基础上,帮助联建支部查找问题,剖析根源,共同制定整改方案,促进双方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开展“共赴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廉洁文化主题诵读”“颂中华经典,品传统文化”主题诵读等主题党日活动,从学习到生活、理论到实践协同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
(三)聚焦渠道强恒心,以多方合力创行理论融于实践
马列教学部党支部在学习中厘清坐标方位,拓深理论联系实际的融合度与紧密度,通过“外部引入,内部整合”,打通“知行”并驱的理论实践相融合的逻辑链条。校内联合各方力量拓展党员学习空间。联合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和系部等开展国旗下的思政公开课、党旗下的党史公开课和音乐思政课。建设“党员教育活动基地”——思政学堂,融合“党的建设”和“中国精神”两大个板块,做到了党旗上墙、入党誓词上墙、党员权力义务上墙,拓展了校内党员活动基地,丰富了党员学习形式。校外聚力社会力量拓展时空视野。立足京冀大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赴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柏坡、狼牙山、香山革命纪念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正定塔元庄村、董存瑞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学习,共上一场“行走的”党史教育大课。同时,立足本地特色,深挖邢襄历史教育资源,相继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郭守敬纪念馆等多地设立校外实践基地,提炼太行山红色基因遗传代码,开展沉浸式体验学习,接受现场教育,传承抗大精神、吕玉兰精神、李保国精神等红色基因,强化党性锻炼。
三、实践成效
(一)理论学习系统性显著增强,实现“两个融合”。
融合党员教师所盼,形成了覆盖党史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业务技能学习、思政理论知识学习等相融合的学习内容体系。融合各支部所能,形成了支部与支部同向聚焦、同题共答、同频共振的干事合力,找到了支部与支部的“最大公约数”,画好了协同联动的“最大同心圆”,达到了“1+1>2”的工作效能。
(二)理论学习持续性不断拓深,实现“两个深化”。
持续深化理论宣讲,突出多元化理论宣讲,整合教师宣讲团、学生宣讲团等多元力量,构建常态化理论宣传教育机制;持续深化实践育人,突出浸润化场景熏染,思政学堂固化为校内党史学习的标识,新增党建长廊作为校内教育宣传主阵地,同时多名师生前往红色圣地实地研学,在“行走的”党史教育大课中受教育。
(三)党建引领育人成效持续扩大,实现“两个提升”。
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相继获批省校两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省级思政课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祁凤华名师工作室,连续四年开展省高职“公办-民办”20家院校思政课对口帮扶工作,教师团队能力素质、教学成效得到显著提高。学生思政政治素养提升,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创建指导的“时代先锋”学生社团,以培养“理论先锋”、“思想先锋”、“制度先锋”和“实践先锋”为目标,扎实开展辩论、“二十大”精神宣讲、党史故事分享等特色活动,多名学生在省教育厅“我心目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荣获佳绩。
四、经验启示
推动党的建设优势转化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优势,在筑牢思想根基的基础上,聚焦改革创新工作方法,探索推进支部共建,力促党建与教学工作双融合,理论与实践双融合。结合党员思想和工作实际,聚焦党员关切和精神需求,整合红色育人资源、媒体平台效能、党员创作智慧,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组织活动,激发主体参与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在红色资源浸润中实现了对党员教师的价值引领与精神传承,增强党员教师学习教育实效。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委马列教学部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