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体系具有引领性、先导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理应走在新时代前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直属党支部强化支部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围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目标,努力实现党建和思政育人工作在融合发展中相互促进,把立德树人融入育德育才的全过程,并进一步强化党支部建设。
二、主要做法
(一)多措并举提升教学,党建引领思政建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一直以来都是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难点、重点问题。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直属党支部带领思政教师秉持党建与思政教学融合发展的理念,将各项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融合为“一盘棋”。
建立长效机制。党支部建立“书记领学、集体共学、以行践学”的理论学习长效机制,在工作中做到学习内容结合思政教学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引导全体教师将政治理论学习与教研室集体备课结合起来,明晰党建与思政教学融合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方向,各教研室通过深入讨论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等,形成教学要点、PPT课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模式。思政教学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印证、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彼此补充、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融合互动的教学改革理念,努力构建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党支部教师积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课内实践根据教学内容重难点,融合校史文化和校园文化,坚持“八个相统一”,促成知、情、意、行的目标有效达成。课外实践结合第二课堂,与学生工作处、团委以协同联动的方式开展具体活动。依托“体验省情三下乡活动”,以实践育人,依托“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先进文化育人。
完善相关制度。党支部严格规范落实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定期组织党员到红色教育基地、大思政课实践研修基地开展现场学习;并邀请全国思政课教学名师朱月龙教授、时代楷模曲建武教授作专题培训讲座,引导思政教师以崇高的师德铸魂育人,当好“大先生”,上好思政课。党支部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学。
开展实践研修。党支部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革命老区阜平开展“脱贫攻坚·走乡村振兴路”红色实践研修活动。活动特别邀请了省委党校苏炜副教授,带领老师们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足迹背后的乡村振兴措施和意义,全体教师共同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在党支部的引领下老师们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开展“五个一”活动,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唱响红歌、情景教学、敬献花篮、现场教学等“沉浸+体验”的研修形式,重温党的光辉历史,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
落实“传帮带”机制。党支部促进党建和教学深度融合,在培养新教师上下功夫,对青年教师实施带动管理。签订新老教师带教协议,在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等多个方面实行对新进教师的带教帮扶。针对近年来思政教师队伍年轻化的趋势,马学部开展以集体备课、集体磨课为主要方式的教学研讨,严格落实好新教师听课试讲制度,在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后,再引导他们继续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以提高思政育人实效性为目标,切实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经常在党支部大会上做经验介绍,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技巧,让青年教师在聆听中感受党性、提高认识、增强技能、汇聚力量。近三年,荣获教学能力比赛省级以上奖项5项。
(二)红色资源赋能宣讲,支部建设铸魂育人
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直属党支部党员教师组成“红星宣讲团”扎扎实实把党的理论知识、方针政策“送到大中小学生的心坎”。
理念指引,遵循总基调。红星宣讲团以“学、悟、融、宣、送”为指引,把握好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基调,在学习领悟新理论的同时也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剖析,组织有效的教学练兵,并将受众调研常态化,使得宣讲句句有来处,讲透理论与惠民政策,宣讲有实效,后期有反思。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德育教育、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拉动思政工作引擎,注重过程性融入思政教育。
模式创新,实践出新路。党支部领导分类指导落实宣讲针对性。针对大中小学生学生分别采取定制的讲授方案,手手相牵,理论入心;针对基层机关,师生史论结合讲政策;针对村民群众,师生驻村扶贫,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史到家,惠民到心。党支部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搭建红色宣讲实践育人平台。宣讲团组织百余名师生连续十年深入贫困山区,采用教育关爱服务、支教助教、村情调研、文艺演出、主题宣讲等方式,多维长效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以到实践中去的精神调研社会,以团队协作真做实事,以实践精神深化报国志向,以劳动教育强化“工匠”精神。
党支部党员教师系统挖掘红色教育资源,丰富实践育人平台,将最艰苦、最贫困的山区作为党性锻炼、初心教育、使命担当、服务社会的平台,努力建设教育型党支部。
三、实践成效
党支部组织建设有高度、教育管理有力度、理论宣传有深度,党建引领思政育人取得一定成效。
(一)党员教师素养增强,教学实践能力提高
党支部思政教师扎根教学实践,取得包括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级奖项5项、河北省职业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建设优秀案例1项、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河北赛区奖项1项、河北省思政课PPT大赛奖项2项、指导学生荣获“大学生讲授思政课”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微电影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中国教育报》《河北青年报》《石家庄日报》等媒体上发表多篇文章,党委书记论坛论文获奖7项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成果。
(二)红色宣讲影响提升,思政育人功能凸显
党支部思政教师通过红色宣讲实践活动,思政育人效果明显,毕业生深受企事业单位好评,涌现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救火英雄、科技标兵、创业达人等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多措并举,强力推动了思政工作落实落细落微,让党的理论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红星宣讲团奏响新时代最强音》荣获河北省思政案例二等奖。
红色宣讲注重与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回应基层所想,讲出百姓味道、时代味道,以“小环境”解说“大形势”,以“小数据”解读“大政策”,让宣讲变得更接地气,实现“宣讲传党音,理论进万家”的目标,切实提高铸魂育人的效果。
四、经验启示
党的二十大后,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直属党支部紧紧围绕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依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巡讲,并将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建立“思政浸润体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推动了思政课创新发展,提高了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其经验如下:
第一,党建引领,打造优秀思政教师团队。党支部书记负责组织工作,分层聚合教学力量,新老教师“传帮带”,马克思主义教学部专职思政教师在自身教育专业背景的基础上深入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中华大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录制思政微视频、微电影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实践中锻炼教学能力。党员教师指导青马学社学生录制党的二十大代表的故事,指导他们宣讲河北红色故事。
第二,红色赋能,党建助力“大思政课”建设。在思政教学实践中,党支部始终以党建活动为依托,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通过校馆结合建设“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利用燕赵大地丰富的地域红色基因,用最朴实的语言、最真实的事例、最生动的解析,将红色的传统自信地讲出来,讲出“党味”“趣味”“鲜味”,突破传统的“讲台”,组织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的宣讲,运用生动活泼、接地气的语言讲好党史故事、讲好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和时代楷模的事迹,宣传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提高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第三,支部牵头,打造“红色赋能、校馆结合”一体化育人模式。自主题教育活动以来,支部牵头与李大钊纪念馆、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阜平骆驼湾村、石家庄城市馆建立校馆合作模式,签订合作协议,举行“大思政课”挂牌仪式。举办“迎七一· 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宣讲团走进学院,红色故事浸润师生心田。以党建带团建,党员教师带领青马学社学生奔赴石家庄城市馆,学生利用周末进馆开展思政实践服务活动,增强青年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着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生担任引导员为参观市民提供引导服务之外,还担任了志愿讲解员,真正实现了学、思、践、悟、行的有机统一。“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实践基地的特色育人理念,进一步强化校园文化与区域红色文化的融合,增强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吸引力,充分发挥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的作用。
以党建领航,引领高职院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思政育人的实践中,结合高职院校特色,宣讲党的理论和工匠故事,不忘初心,树立匠心,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直属党支部秉承我院“学以进德,工以养技”的校训,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走进学院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活动
“红星宣讲团”学生骨干进行河北红色故事宣讲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直属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