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背景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做好党建标杆院系建设工作,基层党组织要在媒体融合建设上下功夫,把基层党建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起来,不断探索新媒体在育人功能上的实效,以新媒体建设助推智慧党建工作创新发展,为党建标杆院系建设强势赋能。围绕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来提高党建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建筑工程学院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党建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从搭建“云平台”,扎实开展“建工筑红”党建品牌建设着手,构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拓展网络党建工作新路径,利用互联网多元面向、时空同一的信息传播优势,激发工作活力,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互联网时代传播介质、传播渠道、传播载体的多样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由现实到网络的丰富深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建工筑红”党建品牌建设自2021年以来,主动入网上“云”,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党建工作的最大增量。结合专业特色,学院积极搭建“云端”平台,从“专业课程筑红”“党史教育筑红”“多彩活动筑红”“志愿服务筑红”等方面开展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怀、有格局的系列党建工作,形成一体化的网络党建工作体系。
(一)党史教育筑红: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赓续红色基因
学院扎实开展育红筑红学党史系列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将主旋律、正能量进行生活化、趣味化加工,使之更为师生喜闻乐见。在“四史教育”栏目中,通过介绍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大兴国际机场、雄安新区建设等新中国标志性建筑,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感悟伟大建设成就、激发师生奋进之志;在“循党史·访红迹”栏目中,推送中共一大纪念馆、井冈山革命旧址群、西柏坡革命建筑群等烙印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红色建筑;在“启航新征程”栏目,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今天带领人民创造着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带领大家系统回顾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在“奋进新时代”栏目中,和师生共同梳理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了解国家战略方针,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把握中国共产党坚持长远的战略目标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感悟根据国内外形势实事求是地调整中期目标和短期规划,自我革命的勇气。
(二)专业特色筑红:立足专业优势构建新格局,巩固阵地建设
借助“VR”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以实带虚、以虚助实、虚实结合打造“VR”智慧课堂,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和吸引力。在“传道授业”栏目中,展示学院及兄弟院校的课程思政微课视频,分享《大国建造》、《中国创新》、《中国古建筑》等伟大建筑成就纪录片,实现“云端”思政教育和实践课程教学相结合。在“遇建冬奥”、“建工术业”和“营造社”栏目中,向师生介绍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的建设过程,从专业视角对场馆建设过程中的科技创新进行解读,展示攻坚克难的科学家精神;引入外部资源对红色建筑、大型建筑工程、中国传统历史建筑等进行专业解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向全校学生进行“共和国初期十大经典建筑解读”主题征文,感悟新中国建筑成就。通过在“云端”建立鲜活而丰富的建工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拓展网络思政育人渠道,形成专业课程思政资源的网络传播矩阵,实现专业特色新媒体品牌栏目与党建工作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三)多彩活动筑红:创新“云+”党日团日活动,提升思政质效
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借助“云端”力量开展网络党日、团日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实现党课、团课随身伴,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设置形式多样的网络知识竞赛,增加活动的趣味性。组织学生在宅校期间录制“廊坊加油”微视频,用年轻的声音凝聚力量,传递抗疫必胜的信心;举办“疫情终‘绘’过去,静候春暖‘画’开”、“疫情下的镜头”等活动,让同学们用画笔和镜头记录这段特殊的校园时光,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紧扣时间节点,举办“我对团团有话说”、“我的和我的团支部”风采展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建团百年云端文艺晚会、“祖国我爱你!建工学子在家乡祝祖国生日快乐!”视频接力等活动,展示青年的精神风貌,抒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开展“遇‘建’冬奥”——冬奥场馆介绍、“欣赏建筑之美,领略文化魅力”空间打卡活动、新中国十大建筑主题征文、“探索传统建筑,传承历史文化”有奖知识竞答等系列活动,引导师生积极向上,树立良好院风。
(四)志愿服务筑红:激发在奉献中成长的热情,弘扬雷锋精神
引导师生将雷锋精神与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结合,鼓励师生参与志愿服务。选拔6名师生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用青春与奉献、激情与力量,助力双奥梦想。以此为契机,开展“我在冬奥”志愿者专访活动,讲述冬奥服务故事,传递奥运精神。组织线上线下“三下乡志愿服务”“无偿献血,奉献青春”“保护环境 共创文明校园 文明城市”“参观烈士陵园 致敬英雄先锋”“创城社区服务”“同心战疫 共克时艰”、“缅怀革命先辈 传承五四精神”“停车入位”“奉献我争先,劳动最光荣”“毕业‘寄’”、“清洁战‘疫’美化校园”、“守护好‘食’光”等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三、实践成效
(一)激励教师岗位建功,争做“四有”好老师
学院用好新媒体平台,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鼓励教师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育人无形间,润物细无声”,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案评比、录制课程思政微课等活动,将优秀教案与微课上传,丰富线上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竞赛”,1人获得二等奖。1名教师作为冬奥骨干志愿者,得到赛事管理团队表彰。开展3项河北省党建课题研究,其中2项重点课题,1项优秀成果。
(二)鼓励学生成长成才,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涌现“全国抗疫先进个人”白建伟、“河北省学雷锋优秀志愿者”刘长,“廊坊市优秀青年突击队”等志愿服务典型。5名学生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向世界展现出亮丽的廊师青年学子风采。10余名学生奔赴火热军营,携笔从戎共筑国防。2名学生参与西部计划,在祖国的广袤天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2名学生考取选调生、地方特岗教师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1名学生入选国家健美健身集训队,成绩优异为国争光。
(三)发挥专业特长,服务地方“为民办实事”
“河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廊坊师范学院科普基地”获批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借助“云端”优势,展示中国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力和中国古建筑悠久的历史和辉煌。助力乡村振兴,为学校对口村庄进行专业测绘和实地调研,完成修缮方案和造价估算,支持修缮工程建设,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参加廊坊市建筑业协会的行业发展调研,找准行业依托,在服务行业发展中创造新优势,为廊坊市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得到肯定性批示。
四、经验启示
(一)建设“云空间”,实现经典与现代思政元素的融合
以信息化技术拓展“云空间”,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经典建筑、红色建筑的历史成就和蕴含其中的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丰富“云端”内容。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提升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历史使命感和奋进新时代的进取心,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培养成为能够担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大任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
(二)利用“云技术”,实现实践与虚拟思政元素的融合
运用“云”科技创新赋能思政课改革创新,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在清西陵测绘实践中,强化学生感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魅力的直观性,同时通过GNNS rtk和站式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测绘成果,将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字模型上传“云端”,实现实践与虚拟空间的良性循环,丰富“云端”思政资源。
(三)强化“云辐射”,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
相对于传统的模式,网络平台的即时性、便捷性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学院主动变革、转型创新,持续强化网络阵地的“云端”辐射作用,利用新媒体平台推介典型案例,宣传师生身边人的优秀事迹,用鲜活的事例激励人。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学院开展丰富的线上活动让建工人相聚云端,在安心“宅”家的同时思想不停滞,信仰更坚定。以“青春”为主题举办“缅怀革命先辈 传承五四精神”“宿舍文化节”“建工之星才艺大赛”等活动,展示优秀学生代表的精神风貌,用“中国红”诠释最美青春模样。以“榜样”为主题线上线下同步举办“‘我在冬奥’志愿者专访”“研途分享—2022年考研学子访谈”“优秀毕业生访谈”“我的宅校生活—晒晒作息表”“有‘记’可寻—我的网课笔记”“与书相约·共享书韵线上读书分享”等活动,用朋辈人的亲身经历让学生明白青春奋斗的底色。以“担当”为主题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砼’舟共‘冀’志愿服务”“学雷锋,净校园”“同心战疫 共克时艰”“奉献我争先,劳动最光荣”“无偿献血线上宣讲会”等活动,引导师生积极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不仅在理论上武装自己,更要用实际行动扛起自身责任与担当,凝聚力量。
(廊坊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