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动物医学学生党支部正以党建为引擎,科技为利刃,深挖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书写着农业高校学子助力“三农”的壮丽篇章。
一、深化党建引领,专业赋能发展
动物医学学生党支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立德树人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通过党建引领,激发支部党员内生动力,以“七月之光大学生党员支农协会”为重要抓手,探索出一条学生党员服务地方、反哺社会的新路径。支部始终秉持“情系祖国,服务三农”宗旨,依托学院专家团队与科研优势,常态化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为农民送去技术服务与科学知识。多年来,近900名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30名专业教师活跃在乡村田野,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以专业服务“三农”,在实践中领悟农业根基地位,将个人成长与农村发展紧密相连。
二、助力养殖产业,精准帮扶显成效
支部充分发挥动物医学专业优势,精准对接秦皇岛地区养殖产业需求。党员教师与学生深入昌黎、青龙等毛皮动物养殖重点区域,通过调查、走访、集训、技术咨询等方式,推广先进养殖技术,提升饲养管理水平,助力地方经济腾飞。支部每年协助超100家养殖场解决问题,为养殖户诊疗疾病1200余例,以专业知识攻克技术难关,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同时,积极响应“走进乡土乡村,助力精准脱贫”号召,携手学院“助农先锋”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奔赴冀东多地开展服务。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模式,让科技的力量跨越地域限制,为养殖散户、集中户和养殖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后盾。
三、思政教育筑根基,人才培养结硕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支部育人工作的灵魂所在。支部将其贯穿人才培养全程,通过理论知识竞赛、重温入党誓词、廉洁作品征集等活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政治素养。利用权威媒体资源开展理论教育学习,为学生打造丰富的学习生态。在助力“三农”的征程中,学生党员深刻体会到农民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坚定了服务“三农”的信念。他们在服务中成长,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根植心间,为未来投身农业事业筑牢思想根基。
四、科技赋能强产业,成果转化添动力
支部持续弘扬李保国志愿服务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活力。支委成员针对蛋肉鸡产业开展技术培训与服务,年均覆盖约3亿只鸡,显著降低发病率,提升育成率与经济效益;为黑猪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年培训技术人员超480人次,防控手册发放达600份;与肉牛养殖合作社长期合作,推广关键防控技术,年均服务超2.5万头肉牛,切实增加养殖户收入。在实践中,学生党员们将理论化作行动,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双提升。
五、课程思政育新人,教学改革谱新篇
党支部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史秋梅教授、马增军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有效提升了毛皮动物育成率,推动冀东乃至全省皮毛产业蓬勃发展,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成为产学研深度结合的典范。课程思政改革持续深化,支部党员教师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专业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多门课程获省级教学成果奖项,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筑牢课堂根基。
六、社会赞誉嘉褒至,乡村振兴展新颜
支部的卓越实践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连续多年荣获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1年更是被河北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支部事迹,点赞大学生党员服务“三农”的担当作为。特色科技服务团的组建,为养殖企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准服务,支部的微党建模式成为可借鉴推广的经验,强化了服务效能。
七、乡村振兴新力量,青春无悔写华章
助力“三农”的征程中,支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茁壮成长。他们在服务中深化对“三农”问题的理解,毕业后纷纷投身农业相关领域,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三农”的深情厚意,用青春与智慧为农村发展添砖加瓦。
展望未来,动物医学学生党支部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以科技赋能农业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让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