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资源与材料学院党委 党建引领,文化赋能,构筑新工科人才培养高地

日期:2025-07-04
浏览:1
字号: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资源与材料学院党委(以下简称“学院党委”)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牢记“育人兴邦”使命,以党建为引领,借助文化的力量赋能,积极探寻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致力于构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高地,并且收获了一系列较为显著的成果。

一、强化政治引领,东大精神赋能,夯实育人根基

学院党委坚持将党的政治建设置于首要位置,以强化政治引领为核心要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保证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通识教育背景,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和专业边界,实现跨学科资源的共享,从而筑牢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根基。

(一)坚持“为党育人”,加强顶层统筹设计。党委定期开展党建与育人工作的“学院+书院”联席会议,深化顶层设计,协调院系专业教师和书院管理团队协同合作,打造理念一致、资源共享、目标相同的育人共同体。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东大文化基因深入地融合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实践的安排等各个环节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东大精神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牢记嘱托,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以新工科培养理念为引导,推行“全过程双导师制”。从大一到大四,为学生配备专业学术导师和思政育人导师。专业学术导师由院系中的骨干教师担任,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科研创新工作;思政育人导师则由书院辅导员、优秀党员教师担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双导师之间定期进行沟通与交流,共同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成长方案,达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坚持立德树人,涵养高尚师风师德。学院党委精心打造“师道课堂”“拙育沙龙”“育人先锋”系列党建品牌活动,构建了“理论提升-技能帮扶-先锋领航”的育人能力提升体系。不断强化师风师德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以情怀感召老师,坚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激发育人动能。2024年,学院有1名教师获评河北省教学名师。学院获批东北大学教学成果奖2项;获批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4项,其中重点课题2项;学校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6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学校全英文示范课程1项;学校一流课程建设项目1项;校级教材建设项目1项。

二、党旗凝聚力量,强化文化滋养,提高育人实效

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党旗的凝聚力量,通过联学联建、党建团建、书院学院共建等方式,不断扩大育人场域,强化文化滋养,提升育人的实际效果。

(一)联学联建,凝集资源构建“大思政”格局。学院党委建立“组织联建、资源联享、互学互促、互助互利”的工作机制,一方面通过与社区、乡村、企业支部联建,深入挖掘区域育人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带领学生走进农村、社区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理论宣讲、义务劳动等活动,通过了解农村、社区的实际情况和居民需求,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激发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三观。2024年各支部组织各类联学活动10余场次;学生在农村社区参加各类义务劳动时长累计200多小时。其中,学生第三党支部与前道西村党支部联合开展的“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党建品牌活动,作为绿色环保理念宣传的常态化活动,大大激发党建活力,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二)党团共建,擦亮校园文化活动底色。以党建带团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强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党员风采展、“党员宿舍”挂牌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群体的榜样力量,促进良好的学风、校风的形成。二是强化文化润心,建立“知行”文化长廊、“材料物语”材料学科文化长廊、“九思阁”“集雅室”等书院阅读活动空间,打造师生共同成长、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平台。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民俗活动,端午组织开展团扇绘制、中秋节组织学生开展月饼DIY、春节组织学生写对联、过大年。鼓励学生拍摄传统文化题材的宣传短片,在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注重对外宣传,讲好中国故事,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故事会”“经典诵读”“红歌会”“重走长征路”等文体活动,以革命文化为精神内核,鉴定学生理想信念。

(三)贯通文化沁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依托书院深研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打造“知行”育人体系和“书院二十四”节气系列精品活动,守好育人主阵地。积极搭建党建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社区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等活动。借助这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书院制”人才培养《以“知行”文化铸魂育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荣获第二十二届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创新案例三等奖。

三、基层组织共进,学科文化塑造,塑造育人特色

(一)组织生活与文化涵养共生,培育东大英才

学院党委在师生党支部联学共建的基础上,构筑起 “党建引领学科文化、文化浸润育人全程”的特色格局。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师生为主的支部以 “创新、卓越” 为文化内核,在新型材料研发中培育“敢闯无人区”的创新品格;以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为主的师生党支部以“百炼成钢”的科研精神,在科研攻坚中展现出百折不挠的科研韧性;以环境工程师生为主的党支部将生态文明理念深植学生心田。这种 “两支部一文化一特色”的师生联学共建模式,使学科文化通过党支部的“神经末梢”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党旗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始终高高飘扬。

(二)“网格化+功能型”,筑牢支部战斗堡垒。党委在师生党支部的设置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的功能。一是依托专业设置师生支部,推动师生支部“手牵手”“网格化”设置,以支部组织力促进育人能力;二是结合学院重点研究项目、外出实习实践,设置临时党支部,教师党员带领学生参与“卡脖子”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创业等活动,在“攻坚克难”中传承东大精神。师生支部“互融共进”推动工作提质增效,2024年学院党员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荣获国家级奖项52项,共144人次;省级奖项60项,共143人次。其中,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中我院学生获得特等奖。

未来,学院党委将继续深化党建与人才培养的融合,不断探索创新,为培养更多具备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而持续努力,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收藏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