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民族小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探索新时期学校党建工作新模式,以党建引领,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品牌建设”为抓手,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这项中心工作,把党建与办学治校全过程深度融合,不断完善党建工作体系,全力打造党建示范校,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
一、党建引领,铸牢民族共融根基
承德市民族小学党支部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构建"六位一体"党建工作体系,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注入强劲动力。学校先后获评河北省第二批党建示范培育单位,河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河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承德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单位。
(一)党建领航,构建教育核心体系
学校党支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建工作重要内容,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由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党员骨干教师为成员,制定详细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明确各阶段目标任务。例如,每学期初召开专项会议,根据学校实际与学生特点,规划本学期开展民族文化主题活动、课程融入要点等内容。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党员学习培训体系,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组织党员教师深入学习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历史文化。开展“党员讲民族故事”主题党日活动,每位党员教师分享一个少数民族的英雄事迹或文化典故,提升党员教师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使其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二)课程融合,渗透民族文化内涵
我校注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并强调其中蕴含的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和历史传承等要素。通过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道德与法治、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向学生传递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文化自信的核心价值观。同时,鼓励教师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融入相关元素,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活动推进,营造浓厚育人氛围
1.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实践活动
2024年,承德市民族小学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有利时机,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主题共开展节日实践活动20余次,学生参与率达100%。
2.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计划
学校将葫芦丝、琵琶、陶笛等传统乐器引进社团,同时还开设扎染、蜡染社团、民族舞社团等30个校级社团,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社团活动展示不同民族的传统服饰、歌舞、器乐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拓展民族文化行走课堂
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拓展民族文化行走课堂。如走进本地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和民族宗教活动聚集地,采访少数民族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文化传承情况,回校后进行交流分享,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4.推进与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手拉手活动
为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4年承德市民族小学与新疆尉犁县第二小学共举行线上联谊活动7次,书信往来2次,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冀疆两地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架起青少年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广大青少年们深刻体会到各民族之间亲如一家的深厚情感,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意识。
二、党建领航,开启思政育人新篇
(一)筑牢红色根基,打造思政教育“桥头堡”
学校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强化组织领导,定期研讨思政教育工作方向与策略,制定贴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思政教育计划。同时,把思政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保障思政工作有序推进。
注重党员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要求党员教师带头上好思政课,参与思政课题研究。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加强党员教师思想政治学习,提升政治素养与思政教学能力,使党员教师成为思政教育的中坚力量。
(二)构建多元课堂,开启思政教育“智慧门”
1.思政课程精准施教。严格落实国家思政课程标准,开足开好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小学生身边事例、社会热点,把抽象的思政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例如在讲解爱国主题时,引入本地革命先烈事迹,组织学生开展“我心中的英雄”主题演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
2.学科融合协同育人。深入挖掘各学科思政元素,将德育浸润贯穿学科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科育人目标。语文教学中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数学教学中渗透严谨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艺术学科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涵养审美情趣与人文底蕴。如在美术课上以“家乡美”为主题,学生描绘家乡风貌,在创作实践中激发乡土情怀。
(三)拓展实践活动,搭建思政教育“大舞台”
1.红色研学实: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参观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学生在实地参观中触摸历史,感悟革命精神。研学后组织学生撰写心得、制作手抄报,深化研学成果。
2.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思政氛围。通过唱红歌、演红色短剧、讲红色故事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红色洗礼。设立“校园文明小使者”岗位,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与社会公德。
(四)家校社联动,汇聚思政教育“合力源”
1.家校共育:建立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平台,向家长宣传思政教育重要性,传授科学教育方法。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邀请不同职业家长走进校园,分享职业经历与社会经验,拓宽学生视野。
2.社校合作:加强与社区、社会组织合作,整合社会资源。邀请社区老党员、道德模范走进校园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垃圾分类宣传、关爱孤寡老人等,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通过一系列举措,学校党建引领下的大思政工作成效显著,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党建示范,推动协同发展进程
作为党建示范培育校,民族小学积极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与周边学校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经验交流活动,邀请周边学校的党务工作者来校参观学习,分享党建工作经验和做法。同时,选派优秀党员教师到共建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12人次。
线上与其他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活动意义重大。一年来学校与新疆尉犁县第二小学、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10余次,如:线上教学交流、春节手拉手活动送祝福、红领巾爱祖国,共赏胡杨家乡美,信系民族情,共祝团结梦、享团结之果,共筑民族之魂等活动。
线上联谊活动促进了学校之间师生交流,增进民族间理解与尊重。它不仅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民族情感,还培养了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了新活力,让56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播下“中华民族是一家”的种子,共同谱写团结发展新篇章。
学校与共建学校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围绕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等问题进行探讨,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学院建立党建联谊单位,建立大中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学校2021年11月被河北省民委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2022年被推荐为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广学校;2023年被评为承德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单位。
今后,学校将继续深化党建工作改革创新,不断丰富党建工作内涵,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